曾有一位作家好友為臺灣美食家朱振藩“算命”,告之“以后和素食會有很大的因緣”,?!澳莻€時候我還沒有愛吃素?!敝煺穹f,,“現(xiàn)在,就是這個因緣到來之時,?!?/p>
今年初,,朱振藩新書《素說新語》《食家風范》在中國大陸出版。近日,,他接受《中國新聞》報專訪,,分享他的創(chuàng)作歷程。
“可以看出作者喜好肉食,?!币晃蛔x者曾在豆瓣上為朱振藩早年的著作留下如此評價。那時的朱振藩無肉不歡,,最向往的是《水滸傳》里的武松,,“他在被押送的途中,枷鎖上還掛了兩只燒鵝,,走不到一半,,把肉都吃了,酒也喝了,?!?/p>
如今,年逾花甲的老饕開始均衡飲食,,進而食素養(yǎng)生,,也在素菜中領略了不同的精巧之美。在新書《素說新語》中,,朱振藩繼續(xù)談古論今,,用8個章節(jié)細膩追索、介紹各種素食菜式,、食材與名店,。
在大陸、臺灣和香港吃遍美食后,,令朱振藩印象最為深刻的素食還要數(shù)“半月沉江”,。這道被他稱為“素菜天花板”的佳肴,誕生自福建廈門的南普陀寺,,名從郭沫若之詩,。
1962年,郭沫若在飽覽南普陀寺幽雅景致之后,,被邀請吃齋菜,,其中有一道用當歸與香菇、冬筍,、面筋合而為一的湯菜,。只見白瓷碗里盛著半面香菇、半面面筋,一黑一白,,宛如半輪明月沉在江底,。
郭沫若品嘗后即興賦詩:“我自舟山來,普陀又普陀,。天然林壑好,,深憾題名多。半月沉江底,,千峰入眼窩,。三杯通大道,五老意如何,?”
這首詩以“半月沉江”形容此齋菜,。從此,這道素菜以一個極富想象力的名字傳向各地,。
朱振藩廣泛閱讀國學大家的飲食著作,,飽覽中國各類涉及飲食的文集資料,對每道菜的歷史淵源及菜系發(fā)展了解頗深,。另一新書《食家風范》介紹了從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20位飲食名家的飲食風尚,,也是朱振藩第一本首先在大陸出簡體版的書籍。
除了在經(jīng)典中尋覓美味,,朱振藩從1984年開始執(zhí)行“吃遍全臺灣”的計劃,如今已幾乎探完了那些老牌餐館,,日積月累地培養(yǎng)起了對食物的嗅覺與敏感,。
相較于食材的選擇,朱振藩更關注的是廚師的廚藝,。
以粵菜中的一道經(jīng)典——“亂兜”為例,,“其實用白話講就是干炒牛河,基本功不好是做不好這道菜的”,,朱振藩說,,“就像初學書法要學‘永字八法’一樣,必須熟諳各技藝,,才能‘兜’好這一盤,。”
就連泡面,,朱振藩也自有講究,。
“我泡的面,連火候都拿捏得很精準,。水一定要沸滾,,時間也要根據(jù)泡面品牌,、面體大小來決定。我兒子嘴巴很挑,,他認為我煮的泡面就比他媽媽好吃,。”朱振藩的語氣頗為得意,。
朱振藩計劃今年去天津和山東品嘗美食,。“吃點好的,,神清氣爽,;吃得不好,垂頭喪氣,?!睂τ谶@位美食家來說,沒有比吃更大的樂趣了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