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上的高句麗是我國東北的一個地方政權,。近年來,總是有人將其與其他國家和民族聯(lián)系在一起,,否定這一歷史事實,。那么,這個建立在東北地區(qū),,屬漢朝玄菟郡管轄,,一直向中央政府遣使納貢,行漢制,、用漢字的地方政權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,?與當今的國家和民族是怎樣的關系?
高句麗,,是西漢到隋唐時期東北地區(qū)出現(xiàn)的一個重要的邊疆民族,。西漢時期,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(qū)內(nèi)建立政權,,起初定都紇升骨城(今遼寧桓仁縣城附近),,公元3年(漢平帝元始三年)遷都國內(nèi)城(今吉林集安市)。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城(今平壤市),。公元668年,,被唐王朝統(tǒng)一。高句麗在歷史上前后持續(xù)了700多年,,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地方政權管轄的古代邊疆民族政權。
高句麗這個詞,,從史書記載來看,,它最早是指漢武帝所建立的漢四郡之一的玄菟郡所在地高句麗縣。句麗是當?shù)胤蛴嗳说囊粋€語詞,,是指城,。高句麗,就是指高山上的城。
高句麗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一個民族
判斷高句麗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一個民族,,高句麗政權是我國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政權,,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因:
第一,從高句麗民族起源看,,大體上有穢貊說,、夫余說、高夷說,、商人說,、炎帝說等,但無論何種說法,,都可以肯定,,高句麗先人的活動范圍就在我國東北地區(qū)之內(nèi)。周人一直認為“肅慎,、燕,、亳,吾北土也”(《左傳 昭公九年》),。由此可見,,周武王克商以后,周人對東北地區(qū)的經(jīng)營很明確,,勢力已超越今日東北的范圍,。多年的考古調(diào)查與發(fā)掘也充分表明這一情況。這一地區(qū)的文化疊壓關系明確,,下層為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代文化,,其上面疊壓著漢代文化,再上層則為高句麗政權出現(xiàn)后的文化,。
第二,,遠在高句麗政權出現(xiàn)前,西漢王朝就已對東北廣大地域?qū)嵤┬姓芾?,漢元封三年(公元前108年)起,,先后設置玄菟、樂浪,、臨屯,、真番四郡,管轄范圍包括東北和朝鮮半島北半部,。后來四郡治轄地域有變化,,在玄菟郡內(nèi)高句麗縣附近建立起的高句麗政權先后屬漢玄菟郡、遼東郡,,不斷上表稱臣,、朝貢,,也從玄菟、遼東郡領回漢王朝賞賜的官服等,。同時,,在高句麗政權出現(xiàn)前后,也有大量的漢族人加入到這一政權中,。集安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,在高句麗石筑墻垣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了漢代土筑城垣,,出土了漢代鐵器,、陶器等文物。高句麗政權曾向玄菟,、遼東,、樂浪等地擴張,,幾遷都城,無論是紇升骨,、國內(nèi)城,,還是平壤城,都在漢四郡的范圍之內(nèi),,是歷史上東北邊疆政權,。
第三,,我國歷代王朝都認為高句麗是邊疆政權,。高句麗居地在商末至漢初是箕子朝鮮的轄地,,而箕子朝鮮是周朝的地方諸侯,,進入漢代之后為衛(wèi)氏朝鮮取代,,但依然是漢朝的藩屬,。公元前108年,,漢滅衛(wèi)氏朝鮮并設置樂浪等四郡,,在包括朝鮮半島中部以北地區(qū)實行了和中原地區(qū)相同的統(tǒng)治方式,。自漢至唐,盡管各王朝對高句麗的管理方式不一,,但歷代的統(tǒng)治者都認為高句麗的活動區(qū)域是中國的領土,。這也是隋唐兩朝不惜傾全國之力完成統(tǒng)一高句麗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第四,,在長達七個世紀的時間里,,高句麗給自己的定位都是中央王朝的邊疆地方政權,,主動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屬關系,,接受冊封,,納貢、納質(zhì),。唐朝建立后,高句麗進獻“封域圖”更是表明了其對唐朝的認同,。正因為有這樣的認識,,當唐朝統(tǒng)一高句麗后,大批高句麗人為維護唐朝的統(tǒng)一大業(yè)立下了汗馬功勞進而青史留名,,諸如泉男生,、高仙芝、王毛仲,、王思禮,、李正己等都是著名將領。
第五,,高句麗滅亡后,,高句麗人大部分融入中華。唐總章元年(公元668年)高句麗滅亡后,,唐收其民“戶六十九萬”(《新唐書·高麗傳》),。這應該是當時高句麗的總戶數(shù),其中包括許多非高句麗族戶,,高句麗族戶數(shù)大體上在十五萬左右,。對于他們的流向,學者們認為,,其中遷居中原各地的人數(shù)大體上占了三分之二,,逐漸融入中華。
王氏高麗并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
公元918年,,在朝鮮半島也出現(xiàn)了一個名為“高麗”的政權,,因其統(tǒng)治者姓王,故學界以“王氏高麗”稱之,,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,。
首先,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,,歷史發(fā)展歸屬不同,。王氏高麗立國于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,,至公元1392年,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,。李成桂在1393年以“朝鮮,、和寧等國號奏請”明朝,,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,,王氏高麗遂改號“朝鮮”,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,。
其次,,轄境內(nèi)居民構成不同。高句麗轄境內(nèi)的居民以高句麗人為主,。高句麗人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后的夫余,、高夷、沃沮,、小水貊,、東穢等,后又融合了衛(wèi)氏朝鮮遺民的后裔,、漢人,、鮮卑人等。
王氏高麗轄境內(nèi)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,。王氏高麗兼并新羅和后百濟之后,,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。新羅人主要是源于朝鮮半島南部地區(qū)的辰韓和弁韓人,。百濟則主要是源于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,。王氏高麗被李氏朝鮮取代后,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,,成為其族稱,,并沿用至今。
再者,,王氏高麗非高句麗后裔,。關于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,據(jù)我國學者考證,,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后裔,,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,且人戶很多,。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《十訓要》中,,說自己出身平民,同時稱“賴三韓山川陰佑”,,統(tǒng)一了馬韓,、辰韓和弁韓“三韓”,,其后代也多以擁有“三韓”自居。以常理分析,,如果王建是高句麗后裔,,出于統(tǒng)治的需要,定當會大肆宣傳,。這也可反證王氏不是高句麗后裔,。
最后,整個統(tǒng)治區(qū)域不一樣,,雙方?jīng)]有前后相承關系,。王氏高麗的統(tǒng)治區(qū)域,包括朝鮮半島其后的政權,,統(tǒng)治區(qū)域從來就沒有超過鴨綠江,。它的政權、疆域,、民族分布區(qū)域均是從南向北發(fā)展,。高句麗的發(fā)展卻是相反的方向,它是興起于我國東北地區(qū),,發(fā)展方向是由北向南,,向半島發(fā)展。
高句麗,、王氏高麗混淆的歷史原因
人們之所以將王氏高麗錯誤地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,,和我國的史書記載有一定關系。在我國正史中,,班固所著《漢書》是第一部記載有關高句麗事跡的史書,,而陳壽《三國志》則是第一部為高句麗立傳的史書。至《舊唐書》和《新唐書》,,諸史多在《東夷傳》或《蠻夷傳》中為高句麗立傳,。應該說,這些史書盡管在具體事件的記載上存在一些差誤,,但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,,只是到了宋代之后史書的記載開始出現(xiàn)了偏差。
綜觀史書記載,,《舊五代史》和《新五代史》是最早將高句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,,《宋史》則是王氏繼承高句麗這一說法的始作俑者,這三部史書的記載直接影響到了以后的幾部史書,。
《宋史》為元人脫脫等撰寫,,書中為高麗傳單列一卷,由內(nèi)容上看,《宋史·高麗傳》在前面綜合了新,、舊五代史的記述,,并在此基礎上把兩書作者沒有明確的王氏高麗和高句麗之間的關系,直接明確表述為王氏繼承了高句麗,,使二者變成了前后相接的繼承關系,。《遼史》,、《金史》也為元人脫脫等撰寫,,其中存在類似的錯誤也就不足為奇了。
之后的史書基本上沿襲了這些錯誤記述,,《明史》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,,不僅承襲了上述錯誤,而且為李氏朝鮮政權的沿革作出了一個完整但是錯誤的交代:箕子朝鮮—衛(wèi)氏朝鮮—漢四郡—高句麗—東徙復國—王氏高麗—李成桂改號前的高麗—李氏朝鮮,,將屬于我國歷史的箕子朝鮮、衛(wèi)氏朝鮮,、漢四郡,、高句麗都納入到了朝鮮史中。
我國史書出現(xiàn)上述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,但戰(zhàn)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王氏高麗的誤導是其主要原因,。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“高麗世次”。宋人對王氏高麗和高句麗的認識已經(jīng)很模糊,,而王氏高麗所呈現(xiàn)的“高麗世次”又進一步起到了誤導作用,,以致我國史書記載出現(xiàn)了明顯錯誤。其結果不僅“高麗”這一我國古代邊疆民族使用的稱號,,為源出于三韓的新羅的繼承者王氏政權冒名頂替,,而且作為王氏政權繼承者的李朝,又將箕子朝鮮所用的“朝鮮”戴在了自己的頭上,。由此也造成今人在認識我國古代東北地區(qū)邊疆政權沿革狀況方面,,出現(xiàn)了許多混亂和錯誤的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