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5日,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“代表通道”上,,全國人大代表,、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分享了20多年前與團隊一起發(fā)掘“亞長”牛尊青銅器的故事,,并現(xiàn)場邀請大家到殷墟博物館看“亞長”牛尊,赴一場與商文明的千年之約,。
“但是考古不是挖寶,。”何毓靈說,。田野挖掘結(jié)束不久,,他們又組建了一支團隊,包含人骨,、動物,、植物、冶金,、文保等不同領(lǐng)域的專家,,經(jīng)過多年努力,揭示了3000多年前不為人知的謎團,。
何毓靈介紹稱,,青銅器銘文表明墓主是“亞長”。根據(jù)科技檢測,,“亞長”為男性,,年齡35歲左右,身高約一米七,,隨葬的7件象征著君權(quán)的銅鉞和大量兵器表明他生前可能是軍事家,,團隊在“亞長”的骨骼上檢測出大量嚴重的砍砸傷,表明他曾英勇作戰(zhàn),?!翱脊艑W家像偵探一樣揭示古人的謎團,這深深地吸引了我,,也讓我堅守下去,。”
8天前,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建成開放,,2.2萬平方米的展陳面積展出了近4000件文物,,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統(tǒng)展現(xiàn)了3000多年前青銅文明的樣貌。
在策展之初,,何毓靈就提出建立亞長墓的專題廳,,用577件文物來透物見人,把“亞長”的故事講給大家聽,。目前,,那件讓何毓靈一直非常牽掛的憨態(tài)可掬、呆萌可愛的“亞長”牛尊正在展廳C位,,“歡迎大家赴一場與商文明的千年之約”,。